为了让当代少年更好地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扬书法艺术风采,六品堂、六品书院即将在8月开启一场以“开笔敬天地,翰墨中国心”为主题的开笔礼盛会。
开笔礼,作为人生四大礼(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之一,是古代读书人极为隆重的典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习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被遗忘,直到近几年,随着传统礼仪文化的大力推行,开笔礼才被越来多人所追捧。
启蒙之初行拜师,修正衣冠明事理。轻点朱砂开天眼,提笔破蒙立天地。开笔礼,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风遗俗,更传承了辉煌灿烂的书法文化。为即将入学的孩子们举行开笔礼仪式,让他们浸润在儒学智慧、感恩立志、尊师重礼、爱国明孝的思想中,去写好人生第一笔,开启学习生活的新篇章!
01人生第一大礼 起源春秋时代
开笔礼由来已久,起源于春秋孔子时代,它是中国少儿开始识字习礼仪式的称谓,是融合了心理学的儿童启蒙教育形式。开笔礼,古时称为入泮礼(“泮”指学校)。春秋时前期,鲁僖公为了兴学养士,在鲁国都城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这是周代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宫,相传孔子常带弟子游泮。以后各诸侯国争相仿效,也在国内修筑泮宫,开凿泮池。从此,泮宫就成了诸侯国大学的代名词。
古代学童一般在 4 至 7 岁间进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凡是初入学的学童,都需进行入泮礼。入泮礼的各个步骤有严格的规定,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 ,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而在明清时期,“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指的是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礼,而并非儿童初入学校的入学仪式。当时,各府、州、县的学宫都会挖掘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名曰“泮池”,凡考中“秀才”者即取得入学资格,要经泮桥入宫拜孔子,叫“进学”或“入泮”。踏上泮池,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入了泮也就意味着正式迈入孔学的大门。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礼仪也需要与时俱进。虽然如今“开笔礼”和古代“入泮礼”的程序不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传承,所蕴含的仪式感都是相同的,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02仪式推陈出新 激发求学求知
世人皆知,古代圣人之师为孔子,所以孔子开笔礼的仪式最为广泛。一般开笔礼仪式包括了奉匜沃盥、肃正衣冠、礼拜圣贤、朱砂开智、启蒙描红、击鼓鸣志等多个步骤。而我们现在所推崇的开笔礼在传统文化继承上,融入了很多“仁义礼智信孝悌”等优秀儒家文化,并结合时代背景下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奉匜沃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yí]沃盥[guàn]”的记载(沃:浇水,盥:洗手洗脸),它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中国礼仪中崇尚清洁,“奉匜沃盥”寓意着洁净双手、净化心灵、去除杂念,期望学童们能静心学习,热爱读书,以来表示对待事情的尊敬和认真!
【肃正衣冠】
《弟子规》中有云:“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冠”不仅仅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人的精神面貌。正所谓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礼拜圣贤】
中国讲究尊师重教,所以祭拜先师也是入学的重要环节,而对这一风俗最早的记载来自《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意思是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示敬师重道。
西周时期,拜先师的祭品一般是芹(寓意“勤奋”)、藻(寓意“早起”)等普通菜肴。古代学费没有定额,一般由家长根据经济情况自由奉送,称为“贽见礼”。
后期演化成所谓的“六礼束脩[xiū]”,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鸿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
今日祭拜孔子,目的是为了入其门,学其道。学童们在孔子像前行敬拜仪式,对孔子先师鞠躬行礼,表达敬仰,是表示对圣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让学童们从小懂得尊师重道。除了孔子之外,古时学童还要祭拜笔师——蒙恬,表示对蒙恬发明毛笔的感念。
【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又称“开天眼”。古时候,在学童入学读书前,都会请启蒙老师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央,点一颗红痣,称为点“聪名”;“痣”通“智”,意为开启智慧,用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期待学童们眼明心亮,心灵手巧,聪明好学。
【启蒙描红】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写字是学习文化的首要步骤。描写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人”字,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能够学会做人最为重要,要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人”字的一撇一捺相互挨着,方能立稳。为人在世,就应该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击鼓鸣志】
击鼓鸣志则来源《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通过击鼓,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鸣”通“明”,“鸣志”即“明志”,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学童击鼓后,依次说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寓意志向就越远大。借此希望学童们心怀大志、耳聪目明、茅塞顿开,为他们开启新阶段的学习赋予祝福和意义。
【诵读经典】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三字经》、《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老师引读下,学童们诵读经典,了解其中的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和做事道理。
【感恩躬亲】
感恩躬亲,是中华传统美德。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感恩他们的爱心呵护、细心培植、精心教育。学童们走到家长身前,向父母鞠躬、拥抱,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03传承优秀文化 启迪智慧人生
开笔礼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形式,而是融入了多种传统文化因素。诵读《弟子规》,可以聆听到至圣先师孔子的谆谆教诲;用毛笔练书法,可以领略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在启蒙教育的影响下,可以感受到勤奋读书的重要意义……学童们可以从这些儒家经典文化中,深深体会无穷的国学魅力!
六品堂、六品书院希望通过这场盛庄严而盛大的开笔礼,给全国近万名学童们带来一场难以忘怀的国学之旅,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驱使他们始终怀揣敬畏之心,铭记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知书明礼,崇德立志,开启智慧而又意义的人生!愿此次开笔礼能成为大家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届时欢迎适龄学童们的到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