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和起点君抱怨,说女儿最近黏人得很,只要自己在家,孩子就像一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她走到哪跟到哪,“妈妈妈妈”喊个不停……
平日生活中,稍微有点不顺着她,就大哭大闹。不仅如此,每天她上班出门前,娃还要上演一场琼瑶式“生离死别”……
这谁受得住???
更恼火地来了,家里带娃的老人跳出来抱怨:
你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可乖了。你一回来就又哭又闹,都被你惯坏了!你还不如不回家呢!
怪我咯?当妈的表示太太太委屈了!!!
这是招谁惹谁了还不让回自个儿家?
其实啊,这还真不是个例,相信不少当妈的都遇到过这个阶段。
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就真开始应一句老话:「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甚至在妈妈面前,平时表现挺乖的孩子突然就开始“倒退”了,比如:容易哭泣,耍小脾气……
“一见妈妈生活技能归零,全都要妈妈帮忙”
“生完老二倒退得更厉害”
“明明已经可以自己大小便了,却又开始尿裤子了……”
所以到底为什么,孩子一遇到妈就开始“作妖”了呢?真的是妈妈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吗?
孩子为什么会黏妈妈?
我国著名早教专家林怡说过:孩子的很多负面行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现的小漩涡,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却暗流涌动,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
所以,孩子的负面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动机。孩子出现这种看似不乖的“黏妈”行为,其实是为了表达某种需求。
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是孩子正在长大的表现,十分正常。
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Mahler)认为:6个月到36个月大的婴儿处于分离期,这是一个微妙复杂而又多变的心理过程。其中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6-10个月-孵化期: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共生的一个整体,开始能分清母亲与陌生人。
10-16个月-实践期:
这个阶段的宝宝从会爬到会走,并且开始学习说话。随着能力的发展,他所面对的世界比以前开阔多了,探索新鲜世界、与外界互动成为了他生活乐趣。
16-24个月-整合期:
孩子的肌肉运动功能、感知觉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他们的探索性活动也随之增加,在这过程中开始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于是他们开始感觉到焦虑、矛盾、挫败、无助。
孩子依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又想独立向前又渴望母亲的支持,使得他进退两难。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才开始出现了格外黏妈妈的行为。
心理学家用 依恋(attachment) 来表示宝宝和妈妈之间的一种积极、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系。妈妈就像一个“安全岛”,有她的存在,孩子才会自信地、大胆地去试探周围陌生的环境和人。
举个常见的例子:有些孩子在一个人玩玩具的时候总会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妈妈,确定妈妈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后,他就会更加投入到手头的事情当中。
而一旦当他看不见妈妈了,他就会开始焦虑,手上的玩具瞬间就不香了,他会放下手边的玩具然后去询问:妈妈去哪了?
所以,即便母亲并没有参与到玩玩具的过程中,她的存在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也提到: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别着急高兴,这只是孩子对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所以啊,要说娃为啥骗骗只黏着妈妈?还不是因为妈妈在他心中的位置无人能及,是最重要和最信任的人。
美国心理健康专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时,会表现得更真实。因为知道他们是爱你的,所以有时可能会表现得更糟糕。
典型的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嘛!
孩子深知无论自己做出什么样的不当行为,妈妈都会爱他接纳他,所以才会恃宠而骄,在妈妈面前表现地像个“小魔王”。
该怎么处理孩子的黏人行为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黏人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安全感的需求。所以妈妈们可以试试以下几招:
保持敏感,及时恰当地做出反应
妈妈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宝宝出现各种需求时,妈妈要能及时做出恰当的反应,满足孩子。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拥抱也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
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电影《哪吒》中,小哪吒淘气打架、恶作剧……一样也不让人省心,父母却用最大的爱和善意接纳他。
其中有一幕,母亲的手臂被哪吒狠狠咬了一口,她忍着疼痛,依旧温柔地看着儿子。这时候,哪吒眼里的恐慌和戾气顿时消失,同样温和地望着妈妈。
当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容易耍赖,出现一定的倒退,其实也是他在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这时候,我们大人要留在孩子身边,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重获信心和希望。
增加离开的仪式感
很多时候,妈妈要离开的时候孩子哭闹,是因为小小的他们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要离开,认为妈妈离开了就不会回来了,所以才哭得悲痛万分。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孩子分不清「离开」和「消失」的区别。所以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提前告知孩子妈妈要去做什么以及回来的时间。比如:
妈妈要去上班了,就在我们家附近。
时针到了6那里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还可以增加一些回家后的仪式感,比如到家之后抱抱孩子,亲亲他,告诉他今天妈妈很想你。让孩子沐浴在爱中,知道妈妈只是短暂地离开一下,很快就回来,孩子便不会再担心你的离开啦。
优质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关于陪伴的重要性,起点君在此就不赘述了。家长工作再忙,也别忘了抽出时间和孩子互动一下,陪他看一集动画片、读一本绘本,或是周末带他去吃一顿大餐、去一趟游乐场。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与爱,是什么的都取代不了的。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和关注,以后就会少一些遗憾和无奈。
《倾听孩子》一书的作者帕蒂·惠芙勒指出: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得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所以在婴幼儿时期,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比任何教育技巧都重要。
其实,不妨学着珍惜这小小的人儿还在我们身边“作妖”的时光。终有一天孩子会与我们分离,会拥有比我们更广阔和精彩的世界,到时候再想有人“妈妈妈妈”地黏着你,怕也是没机会啦。
-END-
特别供稿:能力早教
研究院(本文为赢在起点能力早教研究院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赢在起点早教中心网址:www.elitebaby.cn
客服热线:4008880268
关注微信公众号:赢在起点能力早教
0-6岁能力早教课程,请加V-X:13120949185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