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之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简答
2018-09-29 16:01:33 来源:中公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⑤出现了双轨制;

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7.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②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c.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2)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②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学校教育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d.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0.论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素养

(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11.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2.论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课程计划的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三)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13.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14.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1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严格地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灵活性。

1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7. 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

18.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9.简述班主任协调好的关系

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1)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必须与科任教师团结协作,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本班学生的情况,班主任应经常听取科任老师的意见,班主任应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指导班级活动;

(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20.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八个方面: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1.简述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1)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典型特征: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