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资讯
- 头条关注
- 精选图片
我们身边有不少幼儿,表现出或轻或重的问题行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这些不良行为自然会慢慢消失,没有必要疏导纠正。殊不知,虽然幼儿问题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但如果任其发展,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种种不良问题,如打架斗殴、社会适应不佳、学业成绩不良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如何正确识别、有效应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呢?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成人期望的习惯化的不良行为常常被称为问题行为。幼儿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外显问题行为、内隐问题行为和其他问题行为。外显问题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捣乱行为、破坏性行为等;内隐问题行为包括焦虑、抑郁、敏感、社交退缩、愤怒等情绪问题;其他问题行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习惯性吸吮或咬手指,以及在饮食、睡眠、排泄等方面的不良行为习惯。
大部分幼儿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家长对此如何看待和处理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在衡量幼儿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时,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以幼儿自身为比较标准,与幼儿之前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如果幼儿较长时间存在行为退步,则可能预示着某种问题行为的出现。
其次,以同龄伙伴为比较标准,与同伴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观察幼儿问题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的程度。如果幼儿的行为与大多数同龄孩子不一致或严重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孩子,则可能预示着某种问题行为的存在。
另外,使用标准化量表评估孩子问题行为的程度。目前较为常用的量表有美国心理学家阿亨巴赫(Achenbach)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Goodman)编制的《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等。在使用量表之前,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幼儿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以及出现的原因。之后基于观察记录和量表评价的结果,分析幼儿问题行为的程度和成因,以便对症下药。
针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以下应对策略供家长、教师参考。
第一,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幼儿的问题行为。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他们喜爱游戏和模仿,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容易转移、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情绪易冲动。家长要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理性看待幼儿的问题行为。一方面,对幼儿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不过于轻视,要认识到问题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一旦发现幼儿存在某些问题,不要过分指责,更不要轻易给出诸如“孩子有问题”之类的定论,要充分认识到“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儿童问题”。
第二,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树立良好的榜样,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实施适宜的家庭教育。问题行为大多根源于幼儿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对于幼儿而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首先,家长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因此家长有意识地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会不自觉地模仿榜样行为,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环境造就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家长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幼儿的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孩子能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挚关爱和高质量陪伴,就会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不易养成易怒的性格和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再其次,实施适宜的家庭教育。对幼儿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会使孩子骄横任性;而对幼儿高标准、严要求的专制型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怯懦退缩;唯有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的权威型教育方式才会让幼儿形成积极乐观、自信乐群的良好品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时,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达成共识,“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只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失去明确的是非观,甚至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恶习。
第三,进行行为塑造,对幼儿的积极行为予以奖励,对不良行为予以惩罚或忽视。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以给予适当惩罚,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使用惩罚时应谨慎,这是因为惩罚仅能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对的,而不能告诉孩子怎样去形成积极的行为,有些惩罚也容易引起幼儿产生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因此,家长在必须实施惩罚时,一定要向幼儿解释清楚为什么要惩罚以及怎样的行为方式是良好的,并适当帮助孩子调节惩罚带来的不良情绪。另外,对幼儿某些不良行为也可以采用故意忽视的策略,使得孩子因为不良行为得不到关注和回应而慢慢减少。此外,还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并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悟,自觉弥补过失。
第四,借鉴游戏疗法的理念和方法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疗法是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进行帮助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旨在让幼儿在模拟游戏情境中学习适宜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建立解决问题技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改善问题行为。游戏作为幼儿最自然的自我表达方式,为幼儿模拟和实践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的演练平台。家长可以借鉴游戏疗法的理念和方法,将游戏作为与幼儿沟通互动的媒介,通过游戏协助幼儿发泄不良情绪并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协助幼儿学习如何与同伴相互协作和配合,如何理性地面对不同意见,如何公平地解决争吵,学会轮流、分享、谦让等,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
若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家长要细致观察其问题行为的各种表现,深入了解问题行为出现的内在原因,并有必要向相关专家详细描述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以便进行专门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幼儿的问题行为,家长要客观看待,正确鉴别,既不要不以为然,也不要草木皆兵。考虑到问题行为主要根源于环境和教育,尤其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家长应以身作则,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在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时,对于不同的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注重以游戏的方式与幼儿互动,使其在游戏中模拟、演练,学习良好的情绪和行为模式。